◇◇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北大副教授王月丹又在妖言惑众了

                                 ·方舟子·

    搜狐博客推荐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教授王月丹博士的一篇文章《学
习心得:关于碘盐这次方舟子又错了》。王博士之所以说我“又错了”,是因为
2007年8月我揭露蒙牛特仑苏牛奶造假时,他跳出来说我错了。我当时曾教育他:
“该博士是非不分,搜集资料和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问题,没有读全、读懂我的文
章,就乱批我‘浮躁’、‘冤枉了蒙牛’,还要向我索赔,缺乏一名科研工作者
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态度。”并建议“北京大学加强对其科研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献检索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训。”

    北大显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对王博士进行培训,所以王博士的这篇新作同样
还是“是非不分,搜集资料和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问题”、“缺乏一名科研工作者
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态度”,让人怀疑王博士小时候是不是饮食缺碘。这样的人也
能混上北大副教授,正体现了当今北大教师的实际水平。其文章的错误实在太多,
我只举三例:

    王博士称:“方先生提到的所谓流通环节丧失20%和烹饪过程丧失20%,简直
就是无稽之谈。”所谓“无稽之谈”,就是没有根据的说法,但我的文章中说得
明明白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难道王博士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说
法不能做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做此估计时,明确指出就是以碘酸钾为准
(WHO/NUT/96.13, p.4)。许多国家的碘盐加的就是碘酸钾,又不是只有中国才
如此。王博士从报纸上找了个杭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徐卫民的说法就
敢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是无稽之谈,那么我也从报纸上找出卫生部地方病专家
咨询委员会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组长陈祖培说法:“现在市场上的标准20~50毫
克/公斤盐是均匀度浮动标准,而不是浓度,浓度是 35毫克。实际上浓度并不到
35,因为会有挥发,最后就剩30毫克了。按每人每天吃10克盐的话,可以从盐里
得到300微克碘,但实际上得不到,按爆炒损耗30%算,只能得到210微克碘。”
(《新文化报》2009-08-24)岂不比一个地方研究所所长更权威,更有资格说王
博士是无稽之谈?

    王博士又称:“由于有机碘可通过粪便排泄,所以日本人摄入的大量海藻都
是有机碘不容易导致中毒。同时,碘缺乏或碘中毒要看尿碘。”他想当然地以为
海藻中的碘都是有机碘,以此来为日本人的高碘饮食找借口,却不知海藻中的碘
80%以上都是无机碘,与碘盐中的碘并无区别。就算有机碘不像无机碘那么容易
吸收,这点差异也可忽略不计。王博士既然认为“碘缺乏或碘中毒要看尿碘”,
怎么就不去找找日本人的尿碘检测材料?例如,对日本四个地方的居民尿碘检测
结果,平均值分别为:1.48, 1.62, 1.20, 0.81毫克/升(Endocrine Journal 
1998, 45(6), 797-803)。中国居民尿碘中位数达到0.33毫克/升就让王博士大
惊小怪了,那么尿碘含量是中国人的3~5倍的日本人岂不要个个碘中毒了?世界
卫生组织认为,许多人长期摄入巨量的碘达到每日10~200毫克,也没有出现不
良反应,王博士岂不更要吓死?

    王博士还声称碘盐中加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会“分解出剧毒物”,“出人
命”,“不能添加在食盐中的”,是中国政府用来“蒙蔽和毒害我们自己人”,
“看来只有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政府没有任何价值,其健康和利益永远被排在外
国人之后。”好像中国政府在食盐中投毒毒害全体中国人似的。却不知亚铁氰化
钾是在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很多年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就是在食盐中做抗结剂。联
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早在1975年就已批准亚铁氰化钾做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每日允许摄入
量为每千克体重0.025毫克(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可以终身每日摄入,不会有
任何可觉察的健康风险的摄入量),也就是说,对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每日允
许摄入量是1.5毫克。欧洲的食品科学委员会(SCF)在1990年同意JECFA的看法,
欧盟在1995年批准亚铁氰化钾做为食品添加剂(编号E536),并规定食盐中的添
加限量为20毫克/千克。按这个限量,如果每天摄入10克盐,摄入的亚铁氰化钾
也不过0.2毫克,远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

    王博士打着北大的招牌,把国际权威组织认可、世界各国通用的食品添加剂
说成剧毒物,指控中国政府在食盐中投毒毒害中国人,这不是妖言惑众,是什么?
像这种言论,已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范围,应该追究其制造社会恐慌的法律责任。

附:
学习心得:关于碘盐这次方舟子又错了

http://immunohealth.blog.sohu.com/130191024.html

标签: 碘盐  方舟子  食品安全  甲亢 

    上次关于特仑苏中含IGF的事,方舟子先生错了,是我实验证明的。这次方
先生又提出大家委屈了国家的“全民补碘”政策。本来,我想他是一位生化学博
士,至少应该算个懂化学的专家,所以对他的话很是相信。同时,因为过度加碘
可能导致疾病,所以网上还有人再推荐制作无碘盐,推荐人还是医生,但其方法
其实是在加剧碘盐的毒性。

    首先,看看方先生的错误。根据方先生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eqrf.html)介绍,“有医学
院教授的头衔,听上去颇为权威,但是这账却没算对。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
碘盐从出厂到销售过程中,碘含量会丧失20%,而在烹饪过程中,又会丧失20%,
这意味着中国人每天从碘盐摄入的碘量实际上只有140~540微克,并不那么惊人
了。”利用光和热去除碘,这也是某些专家推荐的自制无碘盐的方法,“中山医
院内分泌科主任沈兴平认为,。。。。。 沈兴平告诉记者,在接诊中,不少甲
亢患者反映不知道去哪里购买非碘盐,其实,大家在家中也可以轻松地制作 
“非碘盐”,以下是沈医生提供的两个办法: 1.在煮菜时,先往锅里放盐,再
往锅里放菜,碘盐遇热,其中所含的碘会很快挥发掉;2.把碘盐买回家放在容器
中保存的时候,打开容器的盖子,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碘会自动挥发。”但是,
根据卫生部专家的解释,这样做其实徒劳无益。据杭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
所长徐卫民介绍,目前这些人工方法(“碘易挥发,实在买不到非碘盐,可把有
碘盐放一段时间再吃”;也有人说,“做菜时早放盐,用油先熬煎一下使碘挥发”
之类;还有人说,把盐罐开着盖子,碘就会挥发掉。)没有科学依据,用上述方
法虽可减少碘含量,但无法完全制成“非碘盐”。根据实验检测,合格的加碘盐
经蒸馏水溶解,加热煮沸至30分钟后,测定碘含量,碘损失不到1%;加热到1小
时,碘只损失2%。即使曝晒超过100小时,碘损失也不到5%
(http://health.sohu.com/20090819/n266060716.shtml)。所以,方先生提到
的所谓流通环节丧失20%和烹饪过程丧失20%,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要知道,我国选择加的碘是碘酸钾,原因是其稳定,价格便宜,而不是美国
等国家用的碘化钾。碘化钾为无色或白色立方晶体、无嗅,有浓苦咸味,在空气
中易游离出碘即呈黄色,似乎比较符合易于消耗的特点。而碘酸钾是我国1995年
后全部加碘食盐所使用的,其易溶于沸水,可溶于水、稀酸、乙二胺、乙醇胺和
碘化钾水溶液;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是一较强氧化剂,与硫化氢、氢碘酸、二
氧化硫和过氧化氢等还原性物质作用,它本身被还原,游离出碘;碘酸钾水溶液
可被X-射线或α粒子还原为碘化物;将固体碘酸钾置于红炽木碳上,略有爆燃作
用,若与可燃物体混合,在加以撞击,即发生爆炸。在碱性介质中,碘酸钾能被
氯气、次氯酸等更强的氧化剂氧化为高碘酸钾。碘酸钾的健康危害是:对上呼吸
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口服引起头育、恶心、呕吐、眩晕及胃肠道刺激。可致
视神经损害。碘酸钾的主要用途是作分析试剂、药物、饲料添加剂等。多么熟悉,
又是一种饲料添加剂呀。

    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碘酸钾可以导致食盐形成硬块,为了便于销售,我国又
在食盐中添加了抗结剂,亚铁氰化钾(黄血盐)。亚铁氰化钾(黄血盐)是利用
由煤气厂所得的废氧化物与石灰共热而得亚铁氰化钙溶液,再与碳酸钾溶液共热,
浓缩结晶而制得。亚铁氰化钾受热分解出剧毒物,与酸反应有剧毒物生成。所以,
徐所长劝大家不要自制无碘盐,就是怕暴晒等,导致有毒物质产生,而出人命的,
大家要珍惜生命。为此,我国卫生部还特别在8月13日回应表示,“有关食品安
全方面专家认为,规范使用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并认为亚铁氰化钾,俗称黄血盐,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食盐抗结剂,国际食品法
典委员会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盟都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国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其在盐和代盐制品中作为抗结剂使用,用于
防止食盐结块,最大使用量为10mg/kg,在产品包装上应当标识,可以标识
为“亚铁氰化钾”或“抗结剂”。卫生部专家指出,亚铁氰化钾中的铁和氰化物
之间结构稳定,只有在高于400℃的情况下才可能分解产生氰化钾,但日常烹调
温度通常低于340℃,因此在烹调温度下亚铁氰化钾分解的可能性极小。”专家
虽然确认了其安全性,但亚铁氰化钾的说明却明确显示,其不可与酸类、碱类、
铁盐及食用物品共贮混运。所以是不能添加在食盐中的。而且,有人质疑,胃酸
可能导致其分解产生剧毒的氢氰酸。此外,当我们使用自来水溶解加碘盐时,由
于其可能含有氯气、次氯酸等氧化剂,将碘酸钾氧化为高碘酸钾,产生碘过氧化
物,从而可以氧化亚铁氰化钾形成铁氰化钾——又名赤血盐或高铁氰化钾。后者
在紫外光或日光照射下,或在酸性介质中(例如20%的硫酸)并受热,会分解出
剧毒的氢氰酸!

   由此可见,加碘盐不仅不安全,而且很危险。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只能吃
加碘盐呢?原因是,以方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我们缺碘,而且补碘很安全
(完全从补碘元素的角度看)。“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划定200微克/天的安全线。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成人每天应摄入150微克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应增加
到 200微克,碘盐的含碘量就是根据这个推荐量,考虑耗损和盐摄入量而制定的。
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划定200微克天的安全线。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成人每天
应摄入150微克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应增加到200微克,碘盐的含碘量就是根
据这个推荐量,考虑耗损和盐摄入量而制定的。这是推荐量,并非安全线,如果
达不到这个量可能会使身体缺乏碘,超出了却未必就不安全。例如,据调查,美
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的碘摄入量大约是每日500微克,远超该教授划定的
安全线,也没见到他们的医学院教授惊呼“是个害人的东西”。那么世界卫生组
织划定的安全线是多少呢?是每天每千克体重30微克碘。对一名60千克体重的人
来说,就是每天1800微克。过量的碘很容易通过肾脏从尿液中排出,许多人每天
摄入的碘量超过了这一安全线,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日本人由于在饮食中大量
地食用含碘量非常高的海藻,每天摄碘量通常高达2000~3000微克。”但实际上,
研究证明人类最低需碘量为 75 μg/天。由于有机碘可通过粪便排泄,所以日本
人摄入的大量海藻都是有机碘不容易导致中毒。同时,碘缺乏或碘中毒要看尿碘。
而1995年,我国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已达到165微克/升,超过国际组织推荐的成
人碘摄入量100微克/升这一标准。我国在1996年无区别地实行全民加碘是非常
不应该的。只应当在尿碘摄入量100微克/升以下的地区加碘,不应该“全民加
碘”。而从1996年实行全民加碘以来, 我国居民尿碘中位数已高达330微克/升,
1999年我国有14个省市超过300微克/升。

     而且,方先生和卫生部都推崇的认可加碘盐的欧美国家官方却是另一番态
度,而我国有关部门的反应更是令我惊讶。据浙江政府官方网站——浙江农业信
息网报道
(http://www.zjagri.gov.cn/html/gjjl/tradeNewsView/2006012557101.html 
),“ 今年6月份以来,四川省许多盐渍菜加工企业接到日本客户的通知:日方
最近从某超市销售的中国青岛产食盐中查出含有日本食品卫生法禁止使用的添加
剂———亚铁氰化物。因此,日本官方卫生保健所及一些客户要求中方盐渍菜加
工企业提供所用食盐的成份化验证明,四川对日盐渍菜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四川
省政府对输日盐渍菜中出现的问题十分重视,召开了紧急会议,李达昌副省长和
黄小祥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和企业采取以下措施积极
应对:
  1.对生产盐渍菜所需食盐实行定向生产和定点供应。盐业部门对生产盐渍
菜所需食盐,按照不添加亚铁氰化物等抗结剂的标准实行定点生产。各生产企业
凭外经贸部门出具的证明与当地盐业公司联系,签订协议,盐业公司按协议组织
货源,保证质量,及时供应。企业要做好生产计划和安排,减少食盐的库存。
  2.对盐渍菜专用盐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盐渍菜专用盐由定点企业专门
生产,由盐业公司专供企业生产盐渍菜使用,盐政、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强监督
管理。
  3.各类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要积极应对。一是对日出口的要按照国家质检
总局《关于加强对输日食盐和含盐产品中亚铁氰化钾检测的通知》执行,并积极
配合检验检疫等部门,研究从技术上加以解决。二是积极开拓韩国、美国和欧盟
等市场。三是在今后的生产加工中,严禁使用含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加工对日出口
的盐渍菜。 ”
    好吧,不能毒害欧美人,甚至南朝鲜人,就来蒙蔽和毒害我们自己人吗?看
来只有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政府没有任何价值,其健康和利益永远被排在外国人
之后。由此可见,我们的有关部门早就知道加碘盐和抗结剂有问题,至少外国人
认为不安全,那么为什么不告诉人民,不要求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而不是简单
的向个别所谓专家咨询而已呢?人民的健康,。。。。。。。。

     虽然,我对“加碘利益说”不能进行评论,但是通过学习,我终于明白了
加碘盐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潜在的危害,如何处理,也提供大家进行参考。还是
那句老话,“不要再给我们饲料添加剂了!!!”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XYS20090824)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